连日来,相关媒体对“保健品坑老”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有亲历老人更是首度揭开会议营销的伪善面纱。然而,记者采访中发现,商家的营销手段灰色,规避了各种法律风险,消费者幡然醒悟却难以让骗子现行。广东省消委会也表示,保健食品维权难。一连串的问题揭出监管盲点,拷问保健品市场监管如何与时俱进。有律师表示,如果监管政策不升级,则只能靠消费者“自保”,注意保留证据。
监管方式该“升级”了
“保健品坑老”话题见报后,引发不少读者的关注,并对保健品营销的温柔陷阱警醒起来,纷纷向羊记反应自家的被骗血泪史。然而,记者梳理读者反馈的意见发现,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却难以维权,无从证实产品质量问题。这也导致了为何保健品问题屡见报端却依然泛滥。
八旬老太张姨通过家门口时常光顾的小店,被介绍去参加免费旅游活动,68元畅游惠州三天两夜,游玩一番后,和其他团被拉入保健品营销会现场,收了销售人员的免费礼品,被对方叫“干爹干妈”听得舒舒服服之际,近200位老人不惜花费上万元购买功效无从证实的保健品,警醒的张姨回到家中仔细回想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一场精心谋划的骗局,幸得守住了荷包。
然而,根据张姨提出的疑问,记者与推销“梅邦虫草精”的推介人柏某(由于出手大方,经常送老人礼品,人送外号柏大方)进行了两翻对话,对方坚称自己的产品有厂家、有注册、有批文,产品不存在问题,对老人的健康也是极其好。这让张姨很是纳闷:费了那么多周折忽悠老年人跑那么远去买保健品,有老人每月生活费2000多元,一次就把一整年的积蓄全部贡献给了一堆无从证实功效的保健品,惊心策划的行程明明就是个圈套,为何就是撕不下“骗子”的面具?消费者和读者的记记重拳似打在了棉花上无力。
对于“黑保健”为何能够长期盛行,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在保健食品消费维权方面遇到难题。“一是无法查询到商家的真实地址。二是取证难,消费者身体出现异常时,与商家协商退款,商家往往不承认是自己产品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企业信奉利益至上的原则,蓄意制假售假,无视社会责任,置消费者安全于不顾;一方面是消费者在保健品方面的消费安全意识仍有待提高。此外,老年人相对判断能力较低,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
还有监管部门的责任。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亮表示,这种工商、卫生、食药监、公安多头管的分段式管理方式,也造成了商家钻空子的行为产生。如果现有的监管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地升级,消费者只能通过“自保”的方式进行维权,消费时保留好各类凭据以便日后维权所需。
整个行业受到负面牵连
有国内知名药企相关人士也表示,这种通过营销手段而非产品质量来取得销售额的商家,对整个行业都带来负面的影响。他还表示,该企业研发的保健品是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的,主要成分提取的纯度也是相当高的,因此定价也比较高,30粒产品售价为1000多元。但基于对公司产品的自信,该公司的产品只在自己的销售渠道以及大型百货超市销售,无需花样复杂的手段进行营销,街头的保健品店是无法从正规渠道拿到该公司的保健品的。
有报道显示,我国保健品行业的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年销售额达500亿,且是朝阳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发展至今,保健品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红火发展的同时,行业对消费者造成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的案例屡见不鲜。
最让国人难忘的是1996年的“三株事件”,当时占了中国保健品销售总额1/3的三株帝国,其湖北公司在电视台打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77岁的湖北常德退休老汉买了10瓶,喝完8瓶后因“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死亡,事件发生后未得到妥善处理,三株首场官司失败后致使整个帝国土崩瓦解,待终审胜诉时已无力回天。知名案件还有,虚假广告“巩丽阿姨”事件使盖中盖在消费者心目中一落千丈;彼阳牦牛壮骨粉也因为“牦牛骨与普通牛骨”的纷争使其形象受损;后来的“欧记事件”更是让彼阳官司缠身;2008年2月15日,发生的沸沸扬扬的“完美保健品致死人命事件”等等。
当这个行业伤害到它的消费群体,就很难再挽回这个行业的产品形象。诚信经营,商家首当其冲,规范管理,政府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