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网友在转发该文章时通常还会配文“转发一次可让罗一笑获得一元捐款”,通过微信网友的疯狂转发,罗父仅通过微信打赏获取的善款就已逾百万元,远超治疗所需费用。但在后经爆料,罗尔家中有三套房、两辆车,还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罗尔打出的悲情牌遭到剧情反转,一些原本同情罗一笑的捐助者和转发者感到自己的善心被利用了。最终,官微声明“将260余万赞赏资金原路退回至网友”,剧情才暂时落幕。这场看似一场具有欺骗与炒作合二为一的“诈捐门事件”,又会给直销行业哪些值得反思的友情提示呢?
诚信是直销行业生存的基础。
多年前,居住在深圳的郭美美炫富,则给了官方慈善机构沉重一击。“罗尔诈捐门”又给广大网友善良的心捅了一刀。这些发生的事件都折射出一个人性的问题,那就是“诚信”。如今很多人误认为直销行业搞传销、虚假宣传的人最多,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这也许仅仅是一部分人认为的,却可以影响到整个直销行业在社会的“公认”。直销行业被拉入诚信的“黑名单”,不可否认企业自身的确存在不诚信的行为,甚至有的企业态度恶劣,一旦媒体介入就很难对公众造成好的印象。
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本是企业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对于直销企业而言,更是不容有半点含糊的基本原则,诚信是直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有的企业产品都弄虚作假,更别提上层建筑会有多么高尚。而随着直销行业进入缓慢发展期,部分“急功近利”的商家开始在法规监管灰色地带“走偏”成长:有的选择贴牌“以假乱真”,有的报大单冲业绩,有的买马甲造口碑,到现在的资金盘众筹等。这些已然突破了法规的底线,更是将诚信抛在脑后。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提倡,直销经营活动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运作,做到坚决不触碰一条“高压线”,即严禁团队计酬;坚决不踏入“两个禁区”,即严禁突破30%计酬、严禁“七种人”成为直销员;时刻规范“三个自律点”,即规范培训活动行为、规范服务网点功能、规范经销商行为。只有如此,直销行业才有更多生存与竞争空间。
炒作是直销行业发展的大忌。
罗尔本来是一件很不错的爱心捐献事件,为什么其最后的结果会是广大百姓纷纷质疑其人品,乃至公安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呢?那就是在这一事件中,罗尔与相关的公司扮演了一个最不光彩的角色,罗尔与相关营销公司合作对女儿患病事件通过炒作的方式获得外来的捐助,其出发点就是赤裸裸的商业行为。
提到高调商业活动,给公众第一印象就是逢场作戏、炒作等“罪行”随之而来。当然,炒作能够迅速吸引公众眼球,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但炒作往往都是“不得好死”的,2015年7月,“优衣库试衣间不雅视频”在网络疯传,之后定性为高调炒作,当事人被行政约谈。每年都有商业炒作发生,将公益与商业绑在一块,的确无法逃脱法眼。
那么,直销行业就没有炒作吗?当然不是,直销行业热衷的商业炒作的确有些“高大上”,那就是概念炒作。例如,“系统产业化”、“直销是最大的发展趋势”、“消费致富”等概念层出不穷,还有一些科技概念出现,例如“纳米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本是科技衍生的产物,被部分经销商吹上了天。尽管,2006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管理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指出:直销企业高调炒作、误导消费者,将被暂停直销经营许可,情节严重者或经告知拒不改正者,甚至会被吊销直销牌照,但依然无法劝住直销企业对概念炒作的热衷。
高度自律是直销行业走向辉煌的正道。
直销行业频现违规行为,很多人认为是直销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空白造成的,其实反过来想想,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都存在滞后性,这好比人生病了,首先需要去医院检查,然后确诊,最后再治病。直销行业也是如此,一些主动违反法规的企业偶尔“得意”,往往会给守法的企业带来觊觎,违法违规的企业增多了,行业才会出现乱象、潜规则等行为,这也是不自律的结果。
2015年5月,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会见来访的美国直销协会会长、如新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贺楚门一行时强调,工商部门肩负着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希望直销企业强化自律,依法从事经营活动。但部分直销企业片面强调企业自身利益,置法律法规、法治精神于不顾,这样的企业多了,新法规才需要出来,但高度自律才是直销行业发展的天然“免疫力”。
我们都知道,从“雅芳行贿案”到“前几日某企业行贿案”,舆论和公众的矛头大多都指向新闻当事人本身,不可否认,一些企业的不自律行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直销企业的信任以及美好的印象,这些备受公众关注的企业行贿案、直销难民群体维权、消费者投诉等事件,都是对直销行业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只有不断完善直销行业诚信经营标准,杜绝直销企业频踩违规红线才能树立直销行业整体口碑,不能让“一坨屎坏了一锅粥”,这样才能让公众放心的参与直销活动,构建一个良性运行的直销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