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讲话时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对于我国实体经济而言,互联网井喷式发展带来的是挑战,更是机遇。面对市场的新玩法与非对称性的竞争对手,实体经济必须注重供给侧的创新,在服务、生产和社会方面有效变革,才能搭上“互联网”这趟顺风车。
服务方面:注重消费者体验
纵观中国社会经济,已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步高端化。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传统企业依然没有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其更多考虑的是产品本身的成本问题,而忽视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体验。以传统的便利店等实体零售企业为例,其更关注店面有效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尽量缩小门店的非销售型空间,用户走进店里往往会有一种压迫感,不满意的用户体验使得这些企业逐渐失去顾客。而美国Baker、英国TESCO等超市则选择差异化竞争,注重消费者的实体店体验,不仅在空间格局上给予前来消费的顾客最佳的到店体验,同时在顾客结账处设立多个自动结算机器,充分利用新技术,不仅大幅度缩短了顾客的等候时间,而且也降低了人工成本。另外,随着共享经济概念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崛起,传统企业可能还尚未觉察到市场的变化,就已经被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击败,如2016年以来风靡沪上的摩拜单车和ofo单车,表面上互联网企业打开的是共享出行的新兴市场,但是其对传统自行车销售带来的冲击将是深远和巨大的。
因此,实体零售企业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更加需要注重在消费者体验方面的创新,更加注重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消费体验,转危机为契机。首先,企业应更加注重店内的整体环境设计、物品陈列格局的设计、周围交通便捷度等,从而增加顾客对物品功能的体验和感官认识,提升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其次,实体零售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最后,需要切实关注服务者的实际的消费体验,可以借助销售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用户的购买偏好,更主动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生产方面:注重引进再创新
我国的实体经济在互联网时代普遍缺少深层次的再创新,即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后,融合我国本土特色和国内特殊的大众需求,进一步从生产角度创新产品特性、从模式角度突破原有商业模式的限制,做出真正有亮点和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国外,作为高质量、高科技产品代名词的“德国制造”也经历过“山寨阶段”:在工业化后,德国偷取英、法的技术,仿造他们的商品,当时德国货物遭到了英法的排挤———凡是德国进口的都需标注“德国制造”以与其他产品区别,但百年后的今天,“德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不仅源于其对每一种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的高度关注,更是因为德国企业注重将外来先进技术与企业自身文化融合,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
因此,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更要注重引进再创新能力的塑造。一方面从企业自身角度,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企业传统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商业模式上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应用制度来确保企业的创新动力可持续性,加强对创新产品专利权的保护,并对创新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
社会方面:进入创新生态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日益成为大学技术转移和知识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对于当下的中国实体企业而言,基础创新的能力将是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强大资本。而毫无疑问,大学可以成为它们的最佳合作伙伴。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2015年与中国高校建立研究合作伙伴关系,最终成功找到了四项可以应用到公司产品中的科研成果,并预备将其批量化生产。在欧美国家,与研究型大学合作早已成为流行趋势,美国资助大学的调研项目在过去10年中以每年5.5%的比例增长,其中40%的资金赞助来自公共部门。英国利物浦大学近期与 Uni1ever公司合作创立了价值1.1亿美元的化学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的Oxbotica公司致力于将Uber和Goog1e公司的汽车驾驶导航技术应用在运行车辆上,使其可以自动在仓库、矿井甚至是公路上行驶。
然而,如今的与高校合作的创新模式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创新过程。在《创新美国》 的报告中提到,最好不要把创新看做是某种线性的或机械的过程,而是看做在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具有多面性并不断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实体经济中的传统企业应该改变原有的合作方式,逐步进入与各个高校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式,这个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从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的行动者。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为实体企业与大学合作模式的创新开拓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协同创新过程中如何实现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定将成为中国实体企业未来强势发展的流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