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10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10月)》。《报告》指出,三季度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企稳态势延续,可能预示着中国经济已经或即将跨越“L型”拐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他表示,沿着关于中国经济“L型”走势的判断,中国经济可能已经或即将跨越“L型”拐点,进入“—”阶段。如果沿着更早“不对称W型”走势的判断,中国经济正在高风险压力下加速触底,迎接中高速稳态增长的曙光。
支撑这一判断的九大底部特征是: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企稳,名义GDP增速触底反弹;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各产业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出现持续改善;调查失业率下降;价格指数回升;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回升;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各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
从全社会发电量和用电量指标来看,1月至9月,发电量同比增长3.4%,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尤其是3季度增速大幅回升,已经回到甚至超过2014年水平,实现“U型”反弹。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缺口”进一步缩小,9月份下降到1.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新低,这预示着工业企业的实际收益回升。
9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为50.4%,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民间财新中国PMI达到50.1%,均高于50%的荣枯分界线。
同时,名义GDP增速连续3个季度显著超过实际GDP增速,意味着以GDP平减指数衡量的总体价格水平全面转正,通货紧缩压力大为减轻。
报告认为,随着“L型”拐点的到来,经济运行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将发生重大转变,将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引发潜在金融风险上升,转变为前期稳增长过程中不断累积的各类金融风险反过来牵制经济增长。特别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风险和以债券为代表的债务违约风险加速上扬,叠加国际市场动荡带来外部冲击和资本外流,成为触发流动性危机和经济动荡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刘晓光认为,面对最新形势变化,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由“稳增长”过渡为“防风险”,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更加突出“结构性”,实现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