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英国年轻人Becky Szenk和未婚夫Mark Higgins满心欢喜带着1岁的女儿搬家。可是没有想到一切,被从Facebook上找到的搬家助手完全毁掉了。这些自称专业的搬家助手,在拿走两人所有家当后,人间蒸发。他们上万英镑的财产,包括订婚戒指一起就此消失。在新家度过的第一晚,他们除了还有彼此,什么都不剩。
看到这样的故事,我就很想闲扯两句我对共享经济的牢骚,共享经济不是万能的。今年,“共享经济”火了,从出行,到吃穿,到媒体,到教育,做什么的都要说到“共享经济”,算是去年大火的“O2O”的升级版。我其实算是共享经济的首批拥护者,相信它的种种好处,包括个人闲置资源的高效使用,以及选择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但是指望它成为整个商业模式革新的药方,甚至达到所谓的社会零边际成本,未免太夸张。
首先还是回到那则新闻。虽然不是通过专业共享经济平台,但也是典型的陌生人间有偿服务的交换。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质量。而这种质量问题可能在以物为主的分享服务上还不太明显,比如Airbnb,比如Uber,房子和车子可以通过照片,地址,硬件尺寸等进行量化控制,相对的附加服务的比重比较低。但是到了搬家,打扫卫生,做饭等等更加依赖于人的技巧的服务种类,质量的问题就变成了分享经济的一大痛点。就说我自己的经历吧,4、5个月前我开始使用Handy.com,一个找服务临时工的平台开始找家政帮忙打扫。确实网上下单,非常方便。可是这几个月,一直“提心吊胆”,每个人的服务质量差距太大,而出现的家政,从私人飞机公司老板到带着孩子的学生,无奇不有。虽然Handy.com也有投诉机制,但对于客户来说,机会成本还是很高。而且就是Airbnb这样以物为主的分享,我在使用时,也遇到过楼梯数量太多,等预定时不知道的隐形缺点。对于更强调质量的客户,可能分享经济平台很难成为首选。
第二,就是分享经济爆发后带来的服务信息爆炸引发使用者的选择困难症。就好比信息传播曾经经历的变革一样,互联网的繁荣,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用户带来的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大量增长的信息爆发中。但是很快,过度信息,让人们无所适从,于是现在又回归到对专业产生内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的渴求,因为人们更需要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得吸收营养。我非常喜欢使用Airbnb找房子,但每次找房子,都要看大量照片,读各种评论,才能挑个满意得。当然,过程是很愉悦的,如果我有时间。但是我如果非常繁忙,这就变成一种负担。而试想,如果衣食住行都分享来,每天各种信息了解和比较,就让我们很辛苦。
第三,不是什么都能分享。很多的产业和行业还是需要一定的企业规模去完成。比如你可以通过一个App找人诊断,但是你要是需要做个手术,你可能还是想找一个设备先进,规模相当的医院来完成。你可能可以通过幕客在网上了解一些课程,接触一下学科信息,但是深度钻研,你还是需要有每天互动的名师和同学,在校园里一起完成。类似的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办法通过个人力量完成,共享经济的局限性自然显现。
其实共享经济的概念自古就有,出远门找朋友借住,回家搭个顺便车。只不过网络化和移动化,让这个经济活动可以更大范围来实施。但并不代表它可以解决一切行业的问题,一窝蜂什么都要共享。最后还是要说,发牢骚归发牢骚,对于共享经济我是爱的,只是不必太神化它的作用。就像电商还取代不了商场超市,新媒体还代替不了广播电视一样,新模式和平台的诞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利是选择的多元化和自由化,而不是全盘革新,这才是我们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最大的幸福。